2006年海軍陸戰(zhàn)隊找回了一架墜毀于伊拉克民居屋頂?shù)?strong class="keylink">無人機。
照片來源: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
實際上, 無人駕駛飛機經常墜毀——盡管最近沒有相關的詳細數(shù)據(jù),但國會研究服務處去年曾報道稱雖然有所改善,"無人駕駛飛機的事故率仍遠高于有人駕駛飛機。"雖然其中很多事故可以歸咎于敵方炮火或糟糕的飛行條件,可是相當一部分的無人機墜毀是由人為失誤造成。2004年12月美國聯(lián)邦航空管理局的一份關于國防部無人機墜毀的研究發(fā)現(xiàn),大約三分之一的墜毀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人為因素。
盡管工程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了4種人為因素,有些事故卻是在無人機設計之初就注定會發(fā)生的。也就是說,操作人員所使用的系統(tǒng)被設計的十分不理想,正是差強人意的設計造成了事故的發(fā)生。最近《人體工程學設計》雜志的一篇文章指出,少但相當數(shù)量的墜毀事故可以直接歸因于地面控制站系統(tǒng)的硬件工程學設計不理想。而這些因素則是被認為由其他原因引起的事故中的主要原因。
讓我們用2006年的一架無人機墜毀事故來舉個例子。當操作人員控制飛機著落時,本應輕敲控制桿上的著陸按鈕,可他卻不小心按到了點火控制開關——關掉了還在飛行中飛機的引擎。價值150萬美元的無人機垂直摔落到地面,飛機全部損毀。還有一次,顯示屏上嚴重反光,使得操作人員將一個警告信號錯誤地當成了著陸信號----又一次在無人機著陸前關掉了引擎。
過去的十年里,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戰(zhàn)場上無人駕駛飛機被過快投入使用,而它們的控制系統(tǒng)都還不夠成熟。盡管很多控制系統(tǒng)都是基于與普通電腦相似的技術——無人機的自動化程度也一直在提高,從使用控制桿操作飛機到只用一個鼠標——即使當?shù)孛婵刂葡到y(tǒng)成熟后國防部也沒有建立一套完善的供地面控制站系統(tǒng)所使用的人工操作標準。就其他武器系統(tǒng)的采購中所涉及到的人因工程學多少程度來說(作為阿伯丁試驗場陸軍測試實驗室的一個承包人,我可以證明它很重要),這實在是有點讓人吃驚。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Dr. Qaisar "Raza" Waraich(一位最近在喬治華盛頓大學完成博士學位的工程師)和GWU教師Dr. Thomas A. Mazzuchi, Dr. Shahram Sarkani,以及兼職講師David F. Rico(他最近為美國海軍完成了無人飛機系統(tǒng)的設計工作)。他們對20位無人機操作人員有關其所在地面控制站系統(tǒng)的特點進行了調查,發(fā)現(xiàn)地面控制站和通用的計算機所使用的輸入輸出設備有98%的重疊程度。有些設備甚至是直接借鑒電腦和游戲機的設計。
因此他們得出結論,無人機系統(tǒng)可以基本參考通用計算機工作站所使用的完善的人體工程學標準——具體來說,就是美國人因工程學會和美國國家標準協(xié)會為計算機工作站設立的ANSI/HFES-100-2007標準。
Waraich和他的共同撰稿者寫到:“ANSI/HFES 100-2007標準的輸入輸出種類特指最符合人類身體局限和布局的輔助輸入設備所用的人體工程學造型。”如果國防部將這一標準用于無人機飛行工作站,比如采用顧及手和手指運動來避免引起手部疲勞的鍵位布局規(guī)范,“也許能避免很多無人機墜毀事故。”
希望聯(lián)邦航空管理局在批準任何無人機在美國管制區(qū)域內飛行之前能把人為因素考慮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