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機網 行業(yè)要聞 】近期,重慶、江西等地區(qū)響應農業(yè)部開展植保無人機補貼試點的號召,紛紛出臺補貼方案,單機購置補貼高達1.7—2.9萬元不等。隨著各地購置補貼的展開,我國植保無人機的市場保有量將再上一個臺階,隨之而來的則是植保無人機飛手的巨大缺口。
而說到無人機飛手,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高工資,前景好,市場很缺,加之網上各種培訓機構利用網絡媒體大肆宣傳,給大家留下的印象就是:飛手緊缺,潛在市場巨大,考個無人機執(zhí)照就能帶來高額的薪資和讓人羨慕的工作崗位。
誠然,植保無人機飛手需求存在巨大缺口,這個職業(yè)的月收入也確實高達1.5—2萬元,但這并不意味著廣大農民朋友去培訓班學習后考個證就能輕松把這筆收入納入囊中。
為什么?
cript>
因為植保類無人機飛手是一個相對專業(yè)的職業(yè),需要健全的培訓體系,目前負責植保類無人機飛手培訓的多是廠家,廠家培訓自然是以用戶購買產品為前提的,但動輒幾萬甚至十幾萬的無人機哪怕有相應的政策補貼也不是任何一位農民朋友都能負擔的。
廠家培訓的門檻高,低門檻的社會培訓機構便應運而生。但且先不說社會培訓能否肩負市場上對無人機飛手規(guī)模化與專業(yè)化的要求。光是學成之后社會機構沒有資格給飛手頒發(fā)國家認可的相關證件這一點就基本斷絕了學員們的“高薪夢”。
更何況現在的市場需要飛手們對市面上常見飛控設備進行安裝、調試、保養(yǎng)甚至維修,而這些本事是社會培訓機構幾個月甚至僅僅十幾天的培訓課根本教不會的。
至于那些真正拿月薪過萬的飛手,通常都需要5年以上的相關經驗,包括飛行時間、組裝技巧、調試經驗。所以勸誡廣大農民朋友不要被鋪天蓋地的網絡宣傳所迷惑,盲目投身其中以至于得不償失。
對此,有關專家呼吁,政府應聯合農科院、研究所、行業(yè)協會和無人機企業(yè)制定農用無人機產品生產、飛手培訓、安全作業(yè)等相關行業(yè)標準。(原標題:植保無人機飛手培訓混亂,何談輕松月收破萬?)
|
|
|
|
|
|
|
|
|
文本轉語音功能僅限200個字符